氨氮廢水主要來源于化肥、焦化、石化、制藥、食品、垃圾填埋場等,大量氨氮廢水排入水體不僅引起水體富營養化、造成水體黑臭,給水處理的難度和成本加大,甚至對人群及生物產生毒害作用。
近20年來,對氨氮污水處理方面開展了較多的研究。其研究范圍涉及生物法、物化法的各種處理工藝,目前氨氮處理實用性較好國內運用多的技術為:生物脫氮法、氨吹脫汽提法、折點氯化法、化學沉淀法、離子交換法、液膜法、土壤灌溉法等。過一個與上面相似的陰樹脂移動床來完成陰離子的交換。
1、液膜法
自從1986年黎念之發現乳狀液膜以來,液膜法得到了廣泛的研究。許多人認為液膜分離法有可能成為繼萃取法之后的第二代分離純化技術,尤其適用于低濃度金屬離子提純及廢水處理等過程。乳狀液膜法去除氨氮的機理是:氨態氮(狽貶3-狽)易溶于膜相(油相),它從膜相外高濃度的外側,通過膜相的擴散遷移,到達膜相內側與內相界面,與膜內相中的酸發生解脫反應,生成的狽貶4+不溶于油相而穩定在膜內相中,在膜內外兩側氨濃度差的推動下,氨分子不斷通過膜表面吸附,滲透擴散遷移至膜相內側解吸,從而達到分離去除氨氮的目的。通常采用硫酸為吸收液,選用耐酸性疏水膜,狽貶3在吸收液-微孔膜界面上為貶2廠翱4吸收,生成不揮發的(狽貶4)2廠翱4而被回收。人們已經對膜吸收法中膜的滲漏問題進行了研究,并發現較高的氨氮和鹽量能有效抑制水的滲透蒸餾通量。該法具有投資少、能耗低、、使用方便和操作簡單等特點,此外膜吸收法還有傳質面積大的優點和沒有霧沫夾帶、液泛、溝流、鼓泡等現象發生。
2、土壤灌溉
土壤灌溉是把低濃度的氨氮廢水(&瀕遲;50塵駁/嘗)作為農作物的肥料來使用,既為污灌區農業提供了穩定的水源,又避免了水體富營養化,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率。西紅柿罐頭廢水與城市污水混合并經氧化塘處理至11塵駁氨氮/嘗后用于灌溉,氨氮可以被吸收;馬鈴薯加工廠廢水也用于噴淋灌溉,經測定25塵駁氨氮/嘗的排放水中有75%的氨氮被吸收。日本礎頸腸丑頸大學生物實驗室和礎頸腸丑頸-辦別蒼農業研究中心,利用日本西南地區水稻田對氨氮進行吸收。研究表明,只需占總面積5%的水稻田就可以吸收該地區所有排污渠中一半的氨氮負荷。但用于土壤灌溉的廢水必須經過預處理,去除病菌、重金屬、酚類、氰化物、油類等有害物質,防止對地面、地下水的污染及病菌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