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學需氧量的來源
水體中的有機物主要來自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的排放,以及動植物的腐爛分解,然后隨降雨流入水體。
在自然界的循環中,水中的還原性物質,特別是有機化合物在生物氧化降解過程中消耗溶解氧而造成水體氧的缺損,溶解氧的缺損會破壞環境和生物群落的生態平衡,引起水質惡化,甚至會發生溶氧消耗殆盡,滋生,造成水體變黑發臭。這就需要針對水中的有機物進行監測;瘜W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是衡量水質好壞的重要指標。
2、化學需氧量是什么
生物氧化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一個月的時間也只能氧化到70%左右,這對污染治理的實際操作就顯得滯后,分析化學家們將生物氧化的碳化部分定為五日生化需氧量(疊翱頓5),雖在某種程度上縮短了時間,但仍顯得漫長。在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化學需氧量。
化學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簡稱COD,是指水體中易被強氧化劑(一般采用重鉻酸鉀)氧化的還原性物質所消耗氧化劑的量,結果折成氧的量(以mg/L計)。它是表征水體中還原性物質的綜合指標。
3、化學需氧量的重要性
除特殊水樣外,還原性物質主要是有機化合物,組成有機化合物的碳、氮、硫、磷等元素往往處于較低價的氧化價態。為區別于采用作氧化劑的測定,又將此結果稱之為“化學需氧量”或“鉻法頒翱頓”,記作“頒翱頓腸謗”,用做氧化劑測出的結果稱之為“高錳酸鹽指數”或“錳法頒翱頓”,記作“頒翱頓慚蒼”。
在處理污水時,按照水質檢測設備檢測污水處理各個環節的水質數據,并根據獲得的數據采取相應的措施是很重要的環節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