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度對于水質檢測人員來說一定不陌生,它是飲用水出廠時水質的重要參數之一,濁度的參數大小與水中雜質的含量、大小、形狀以及折射系數等有著直接關系。二次供水濁度的限值不得超過1 NTU(散射濁度單位),這一數值與市政管網出水標準保持一致,體現了從源頭到龍頭的全程水質管控理念。通過濁度大小可以判斷水中懸浮物質、膠體、溶解物質的污染情況,從而能夠進一步判斷水質的好壞。因此濁度被應用到水處理的各個環節檢測中,水質濁度檢測儀在實際應用中十分重要。在《二次供水設施衛生規范》中就明確規定了濁度是必須檢測的項目。
濁度標準的科學依據
濁度反映的是水中懸浮顆粒物對光線散射能力的強弱,這些顆粒物可能包括泥沙、微生物、膠體物質等。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飲用水濁度應長期低于1 NTU,短期波動不超過5 NTU。我國標準嚴于WHO的長期建議值,主要基于兩方面考量:首先,低濁度水體能顯著提升消毒效率,當濁度≤1 NTU時,氯消毒對隱孢子蟲等病原體的滅活率可達99%;其次,北京疾控中心2023年研究顯示,濁度每降低0.1 NTU,管網中生物膜形成風險可下降7%。
二次供水中濁度超標的危害
二次供水時濁度超標會造成飲用水出現顏色污濁、氣味發臭以及微生物、病菌大量繁殖等狀況。之前我們也講了濁度主要是反應泥土、粉砂、微細有機物、無機物、浮游生物等懸浮物和膠體物的狀況。濁度超標就意味著水中含有大量此類物質,首先就會造成水體的污黃渾濁,嚴重的情況下會出現飲用水氣味發臭的情況。其次就是微生物和病菌的大量滋生,因為造成濁度超標的這些物質本身會攜帶微生物和病菌,它們會在二次供水的水箱、管道中大量繁殖,從給對飲用的居民帶來健康隱患。
超標風險與應對措施
當濁度短暫超過1 NTU但低于3 NTU時,需啟動三級響應機制:立即排查水箱密封性、檢查消毒設備運行狀態,并在24小時內完成管網沖洗。廣州市自來水公司2024年案例顯示,某小區因止回閥故障導致濁度升至2.3 NTU,通過啟用備用水源和紫外線輔助消毒,6小時內即恢復達標。
若濁度持續超過3 NTU,則必須執行緊急停水程序。此時應優先采用膜過濾應急供水車,其產水濁度可穩定控制在0.1 NTU以下。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新修訂的《城市供水條例》征求意見稿中,擬將重大濁度超標事件的處罰上限提高至50萬元,并納入公司信用評價體系。
濁度通過濁度檢測儀該如何檢測
在國標《GB/T 5750.4-2006 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 感官性狀和物理指標》中規定了濁度的檢測方法-目視比濁法。以福爾馬肼為標準用目視比濁法來測定飲用水及其水源水的濁度。檢測時需要配置福爾馬肼標準液。除了這種方法之外還有常用的散射光濁度儀法,利用90度散射光來進行測定。
這兩種方法各有各的優勢,目視比濁法優勢在于成本低,而散射光濁度法在于檢測步驟檢測、結果精準。隨著智慧水務技術的發展,濁度測定儀對于濁度監測正從&辯恥辭遲;事后處置&辯恥辭遲;轉向&辯恥辭遲;事前預防&辯恥辭遲;。北京市政院最新研發的礎濱預測模型,通過分析水溫、余氯、壓力等12項參數,可提前72小時預判濁度異常風險,準確率達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