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作為重要的傳統糧食作物,是黃曲霉等腐生真菌污染的“重災區”之一。黃曲霉毒素對人類、畜禽及水生動物具有極強的毒害作用。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每年固有的梅雨季天氣對富含淀粉和油脂的糧食作物儲存極為不利,長時間濕熱天氣是黃曲霉等腐生真菌快速生長繁殖的必要條件。尤其在經歷超長梅雨季的年份,以普通方式儲存的糧食作物霉變概率大幅升高,黃曲霉毒素的危害也隨之加大。
一、黃曲霉毒素的性質與危害
黃曲霉毒素是由黃曲霉與寄生曲霉產生的系列次生代謝產物,屬于劇毒類物質,被世界衛生組織劃定為濱類致癌物。其主要作用標靶為動物肝臟,可引起肝細胞變性、壞死,甚至癌變。黃曲霉毒素疊1是已發現的所有黃曲霉毒素中毒性最強的一種,其毒性是砒霜的68倍,氰化鉀的10倍。在自然環境條件下,黃曲霉毒素化學性質穩定,不易分解。
在氣溫與濕度等環境適宜的情況下,富含淀粉與油脂的糧食作物(如小麥、玉米、大米、大豆、花生、葵花籽、油菜籽等),黃曲霉與寄生曲霉等產毒菌株能夠快速生長繁殖并產生黃曲霉毒素,對人類及動物健康造成極大危害。國內外已有大量研究表明,黃曲霉毒素能夠顯著抑制畜禽動物的正常生長發育,損壞免疫系統,尤其對肝臟具有強烈的毒性。同樣,黃曲霉毒素對魚蝦類等水生動物也有強烈的致死效果。
二、玉米黃曲霉毒素污染的識別
玉米的黃曲霉毒素污染在某些情況下可以通過肉眼識別。重度霉變的玉米籽粒重量明顯減輕、顏色黯淡,外觀有肉眼可見的灰綠色“霉斑”,有明顯“霉味”,部分表皮剝離,形態發生不同程度的扭曲或破損。此時的玉米黃曲霉毒素含量極高,已失去食用和飼用價值,不能用于任何養殖動物的投飼。中等霉變的玉米籽粒胚芽內部可見較大的深黑色區域,品質和營養價值顯著下降。輕微霉變的玉米難以從外觀分辨,具有較強的迷惑性和潛在危險性。正常的優質玉米籽粒顆粒飽滿、無破損,顏色明亮,黃白相間,有淡淡清香。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已發生霉變的玉米經拋光機拋光后可有效去除表面霉斑和污點,光亮如新,但玉米內部的霉菌無法去除,容易與正常玉米混淆。因此,篩選和區分時通常需要借助黃曲霉毒素檢測儀的幫助。
叁、黃曲霉毒素檢測技術
黃曲霉毒素檢測儀是一款熒光定量檢測糧食真菌毒素的儀器設備,主要用于檢測糧食中的黃曲霉毒素疊1、黃曲霉毒素慚1、玉米赤霉烯酮、嘔吐毒素、伏馬毒素等。檢測樣品涵蓋牛奶及其制品、糧食谷物(大米、玉米、小麥、大麥、高粱等)及其制品、飼料及其原料、油脂等。樣品前處理簡單,整個檢測過程僅需12分鐘,產物適用于各類畜牧養殖公司、谷物生產公司、面粉廠、方便面廠、第叁方檢測機構及各級政府監管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