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的水質標準通常被概括為“肥、活、嫩、爽”。“肥”指水色濃,浮游生物豐富且魚類易消化的種類多,魚池透明度在25~30厘米。“活”指水色和透明度常有變化,不滯死。“嫩”指水肥適中,水色鮮嫩不老,易消化的浮游植物多,水色灰藍或藍綠。“爽”指水色不太濃,透明度一般大于20~25厘米。然而,許多水產養殖者發現水質變渾濁,這是為什么?又該如何處理呢?
引發水產養殖水質渾濁的原因
1. 物理因素
降雨沖刷:降雨沖刷池塘周圍的地面及護坡,帶來的含有較多泥沙的徑流進入池塘,引發水質渾濁。
新開挖池塘:新開挖的池塘底部缺乏有機質,導致水體中缺乏營養元素,藻類生長困難。加上水淺,在風力和增氧機的攪動下,容易造成水體渾濁。
增氧設備安裝不合理:微孔增氧曝氣設備的曝氣盤高度太小,導致曝氣管距離池塘底泥過近。開動底部曝氣增氧機時,容易導致底部物質懸浮,引發水體渾濁。池水過淺時,增氧設備的使用更容易導致底部沉淀物懸浮,引發水體渾濁。
水體偏瘦:養殖水體偏瘦,缺肥,藻類嚴重缺乏。一旦下大雨,水體上下層溫度發生較大變化,導致水體產生較強的密度流,底層的沉淀物隨著密度流往上翻,在水中懸浮,很快就會形成泥漿水。
2. 生物因素
放養密度過大:特別是底層魚養殖密度過大,如生魚、黃顙魚等池塘,密度過大導致生物攪動,引發養殖水體渾濁。
浮游動物大量繁殖:水體中的原生浮游動物大量繁盛,大量攝食浮游植物(水藻),致使水體藻相難以形成優勢種群,水體水藻藻種減少,水體失去藻相而顯得渾濁。
水中缺肥或營養不均衡:池塘營養成分嚴重不足或肥水產物營養不平衡,導致水體營養元素部分缺乏或不均衡,難以提供形成良好水色的藻種營養。優良藻種缺乏或缺乏營養向肥效轉化的轉化物(如優良的芽孢微生物菌群),也難以形成良好水色,進而產生渾濁現象。
改善水質的方法
發現水產養殖水質渾濁時,可以通過以下方法改善:
定期加注新水:定期補充新水,可以稀釋池塘中的渾濁物質,改善水質。
加強增氧措施:合理安裝和使用增氧設備,避免因增氧設備攪動導致的水體渾濁。
使用微生物制劑:使用微生物制劑,如芽孢桿菌、光合細菌等,可以改善水體的生態平衡,促進有益藻類的生長。
合理種植藻類:通過合理種植藻類,增加水體中的有益藻類,改善水色和透明度。
合理放養:控制放養密度,避免因密度過大導致的生物攪動,減少水體渾濁。
水質管理的重要性
水產養殖水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水質差會導致水體不穩定,自我調節和凈化能力較差。因此,養殖水要做到養水、肥水、調水,確保水質符合“肥、活、嫩、爽”的標準,為水產養殖提供良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