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水產養殖行業的快速發展,集約化養殖模式的普及帶來了諸多環境挑戰。由于養殖密度大、餌料投入量大,約70%~80%的飼料進入水體,導致殘餌和魚蝦類排泄物對水體和底泥造成嚴重污染,進而引發養殖水體富營養化。這種現象不僅消耗大量水資源,還對周邊水體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危害。
污染來源
水產養殖環境污染主要由外源性和自身污染構成。自身污染源于養殖過程中的投入品、池底污泥及水產排泄物,而外源性污染則源于生活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和工業污染等。外源性污染主要通過養殖進水混入養殖水體,導致養殖用水水質從源頭不達標。許多養殖戶將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和生產廢水注入魚塘,試圖通過植物凈化降低或降解污染物,使其符合養殖廢水排放標準,但這并非長久之計。
排放標準
在養殖污水排放方面,我國有明確的排放標準:
《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騁疊18596-2001
適用于集約化、規模化的畜禽養殖場和養殖區,不適用于畜禽散養戶。
《農田灌溉水質標準》騁疊5084-2005
如果排水點用于農業灌溉,應遵守此標準,該標準更為嚴格。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騁疊3838-2002
如果要排入地表水系,需執行此標準,分為五類。
《城鎮污水廠污染物排放標準》騁疊18918
如果處于飲用水源地附近,可能需要執行一級礎標準。
污染物類型
水產養殖廢水主要含有以下幾種污染物:
懸浮顆粒物
有機物
氨氮
亞硝酸鹽
磷
這些廢水具有污染物含量低、一次排水量大的特點,給處理帶來了很大困難。
處理技術
為了有效處理水產養殖廢水,常見的凈化技術包括物理方法、化學方法和生物方法。
1. 物理方法
物理方法主要包括過濾吸附法、曝氣充氧法、泡沫分離法和紫外線照射法等。
過濾吸附法
原理:通過機械過濾去除直徑為60~200 μm的懸浮顆粒物。
優勢:經濟快捷,適用于處理大量懸浮顆粒物。
泡沫分離法
原理:利用氣泡的浮力和表面張力,將懸浮顆粒物形成泡沫,從而達到去除目的。
優勢:能有效去除細小懸浮顆粒物,操作簡單。
曝氣充氧法
原理:通過曝氣增加水中的溶解氧,促進好氧微生物的生長,分解有機物。
優勢:改善水質,減少有機物含量,操作簡便。
紫外線照射法
原理:利用紫外線的殺菌作用,殺滅水中的病原體。
優勢:高效殺菌,減少病原體傳播,設備緊湊。
2. 化學方法
化學方法主要包括絮凝沉降法、臭氧消毒法和電化學法等。
絮凝沉降法
原理:加入鐵鹽、鋁鹽、聚丙烯酰胺、氫氧化鈣等帶正電荷的絮凝劑,使膠體粒子聚集形成絮團下沉。
優勢:有效去除懸浮顆粒物,操作簡單,成本較低。
臭氧消毒法
原理:臭氧具有強氧化性,可去除氨氮、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同時具有殺菌作用,還能增加水中的溶解氧。
優勢:高效去除有害物質,殺菌能力強,適用于多種污染物處理。
電化學法
原理:利用電化學反應,通過電極的氧化還原作用去除水中的污染物。
優勢:高效、快速,適用于處理高濃度污染物,設備緊湊。
結論
水產養殖廢水處理是保障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通過采用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多種處理技術,可以有效去除廢水中的污染物,確保養殖廢水達標排放。養殖戶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處理方法,結合先進的設備和技術,提高廢水處理效率,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同時,加強環境監測和管理,確保養殖用水和排放水符合相關標準,為水產養殖業的綠色發展提供有力支持。